混凝土浇筑后蜂窝、麻面、孔洞原因分析与处理方案
对于剪力墙柱拆模后部分地方出现轻微烂根现象,采取灌浆法修补,材料使用博瑞双杰灌浆料,施工流程为:旧混凝土凿毛→用清水冲洗饱和→灌注、涂抹灌注浆体→养护。施工具体措施如下:
一、基底处理
(1)凿毛。为确保灌浆料与基底混凝土具有良好的粘结,用钢丝刷或喷砂方法清除表面浮层污物(有油漆或油脂污染部位用丙酮洗刷)。如基面松动严重,应采用人工凿毛方法,凿掉破损的混凝土,使基底露出坚硬、牢固的混凝土面,凿毛务必彻底全面,但也不宜深度过大,以免损坏混凝土。
(2)冲洗和饱和。对凿除的混凝土表面,采用高压水枪(采用自来水)将碎屑、灰尘冲洗干净,并连续、均匀地喷洒,使表层混凝土达到饱和状态,且表面无明水。
二、博瑞双杰灌浆料的配制 灌浆料和水按规定的量在料桶中用搅拌机上下左右缓慢移动,充分搅拌均匀,且搅拌叶片不得提至液面之上,以免混入气泡。稠度根据现场施工需要来确定。 成品灌浆,具有大流动性、无收缩、早强及高强(28天达到55MPa)等性能,可以满足和易性和强度要求。
三、施工及养护1.施工
(1)灌浆。待混凝土面凿毛清洗后,手摸混凝土表面时,感觉到似湿,应立即灌浆或抹浆,可采用机械喷涂或人工压抹,操作速度要快,朝一个方向,一次用力抹平,避免反复抹。
高强无收缩灌浆料造成开裂的原因
一、施工过程中擅自改变水灰比
灌浆施工时,为方便施工,擅自加水提高灌浆料的流动性,或因其它原因加大水灰比,导致灌浆料硬化时收缩量增加,结构出现网状或长短不一的不规则裂缝。
二、搅拌时间过长过短
灌浆料搅拌时间过长,会使水分蒸发过多,引起灌浆料流动度过低,出现不规则的收缩裂缝。搅拌时,先加入2/3的水与约1/2的灌浆料搅拌约3分钟,然后加入剩余水量和灌浆料搅拌成均匀的流态砂浆状态,冬季施工相应增加搅拌时间。
三、模板作业不规范
模板刚度不足,在浇筑灌浆料时,由于侧向压力的作用使得模板变形,产生与模板变形一致的裂缝。施工时拆模过早,灌浆料强度不足,使得构件在自重或施工荷载作用下产生裂缝。模板支架压实不足或支架刚度不足,浇筑灌浆料后支架不均匀下沉,导致灌浆料出现裂缝。模板在浇筑前淋水不足,过分干燥,浇筑后因模板吸水量大,导致灌浆料收缩,产生塑性收缩裂缝。
四、施工工艺不合理、管理混乱
施工过程中不加限制地堆放施工机具、材料;不了解预制结构受力特点,不按设计图纸施工,擅自更改结构施工顺序,改变结构受力模式;这些行为都会产生裂缝。
五、施工速度过快
浇筑过快,不考虑灌浆料流动性,在硬化前因灌浆料沉降不足,硬化后沉降过大,*在浇筑数小时后在钢筋上面、在墙与板、梁与柱交接处部分出现裂缝,即沉降收缩裂缝。
六、钢筋与绑扎点因素
浇筑梁、柱、墙、板时,灌浆料、钢筋等构件共处于同一个大气环境中,当环境温度和湿度变化时,钢筋等构件相应都会产生温度变形和收缩变形,形成与受力钢筋垂直方向的裂缝。这种情况冬季施工比较常见。乱踩已绑扎的上层钢筋,钢筋被踩弯、踩倒,使承受负弯矩的受力筋保护层加厚,导致构件的有效高度减小,承载力下降,形成与受力钢筋垂直方向的裂缝。
七、分段浇筑结合部没有处理好
灌浆料分层或分段浇筑时,结合部处理不好,易在新旧灌浆料和施工缝之间出现裂缝。如灌浆料分层浇筑时,后浇灌浆料因停电、下雨等原因未能在前浇灌浆料初凝前浇筑,引起层面之间的水平裂缝;采用分段现浇时,先浇灌浆料接触面凿毛、清洗不好,新旧灌浆料之间粘结力小,或后浇灌浆料养护不到位,导致灌浆料收缩而引起裂缝。
八、过分抹平压光
浇筑灌浆料后过分抹平压光,会使较多的细骨料浮到灌浆料表面,形成含水量很大的水泥浆层。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水泥浆中的氢氧化钙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钙,导致硬化后期灌浆料明显收缩,即碳化收缩,出现开裂。
九、养护方法不正确
规范要求灌浆料养护要在30分钟内应立即加盖塑料膜、湿草袋、或岩棉被,并保持湿润。苫盖并浇水,现在大多数不苫盖,浇水也不能保证经常性湿润,使灌浆料初期表面失水过快,水泥由于缺乏必要的水化水,从而产生急剧的体积收缩,此时的灌浆料早期强度低,未能抵抗该种收缩应力而产生开裂。如果环境湿度小、空气干燥、温度高、风速大,则灌浆料水分蒸发速度很快,灌浆料很*出现收缩开裂。在夏、冬两季,因昼夜温差较大,养护不当也*产生温差裂缝。
十、灌浆料早期受冻
冬季施工没有采取必要的保温措施,使灌浆料早期受冻,会在表面出现裂纹,或局部剥落,或脱模后出现空鼓现象。
天然气压缩机环氧灌浆施工应用
一、环氧博瑞双杰灌浆料的工程应用
环氧博瑞双杰灌浆料作为一种化学灌浆材料,与普通混凝土相比,
具有强度高,
粘结力强,耐化学腐蚀,耐寒,耐热,耐冲击和振动等优点,在工程中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广泛用于混凝土裂缝修补、
混凝土构件的加固补强,易受化学侵蚀的设备基础区域灌浆,
机械设备的地脚螺
栓、机座与混凝土基础之间的灌浆,压缩机、泵、冲压机、粉碎机、球磨机等高振动性设备的二次灌浆安装。轨道基础、
桥梁支撑座等受强压力区域灌浆预制构件的灌浆等。
二、环氧博瑞双杰灌浆料的组成
环氧博瑞双杰灌浆料主要由环氧树脂、改性胺类固化剂、活性稀释剂、增韧剂、活性填料、骨料以及改性助剂等组成。
环氧博瑞双杰灌浆料的各组分对其性能有很大的影响,选择合适的各组分类型及用量,才能配制出性能优良的环氧博瑞双杰灌浆料。
(1)环氧树脂是博瑞双杰灌浆料的主体,常温条件下本身不会固化,加入固化剂能进行交联固化反应,生成体型网状结构,具有许多优良性能。
(2)固化剂用于和环氧树脂进行固化反应,类型很多,
如脂肪族胺类、芳香族胺类、酸酐类、其它树脂类等。固化剂体系选择得当,可在满足工程性能要求的同时改善工艺操作条件.
(3)稀释剂可以降低环氧树脂的粘度,满足博瑞双杰灌浆料可灌性的要求。采用活性稀释剂,参与环氧树脂和固化剂的交联反应,
没有小分子挥发物,为的固含量,对环境友好,性能优秀。
(4)增韧剂可以增加环氧树脂的韧性,改善环氧树脂固化物的脆性,提高抗弯及抗冲强度。在使固化物的抗压强度下降很少的同时,增韧剂的加入可大幅提高环氧树脂固化物的抗拉强度。 (5)活性填料的加入可以减少部分环氧树脂的用量,如应用配合得当,还可以减小热膨胀系数、收缩率、放热温度并增加固化物强度等指标。
(6)骨料的加入不仅可以减少环氧树脂的用量,还可以减少环氧树脂固化后体积的收缩并有助于提高博瑞双杰灌浆料的抗压强度。骨料可以不同目数高纯圆棱石英砂适当级配,用于体积较大的灌浆处。 (7)助剂的用量虽然较小,但是作用不可忽视,对产品的机械性能,电气性能,耐湿热老化性能等帮助很大。通常使用的有偶联剂、润湿分散剂、消泡剂、抗老剂等,必要时也包括环氧色浆等。
三、环氧博瑞双杰灌浆料的施工过程
1、基础处理 凿除混凝土基础表层浮浆并露出坚实基层,保证灌浆面清洁、干燥、无油脂。博瑞双杰灌浆料与混凝土接合面外边缘做倒角处理,厚度应达到2cm,以增大粘合面积。需粘合的金属应打磨尖角,表面应无锈蚀,干燥并且无油脂污物附着。
2、模板制备 模板内侧涂抹油脂、蜡或粘贴PVC胶带以便于脱模,模板应牢靠无泄漏。灌浆侧模板应**设备底板,并与设备基座间留出便于倾倒或安装灌浆漏斗的空间距离。模板内侧灌浆水平高度上做内斜角处理,避免浇筑体边缘应力集中。
3、环境保证 环境温度包括灌浆基础表面及空气温度。为获佳工况,施工时及前后24小时内环境温度应控制在5℃~30℃范围之内,20℃佳。夏季施工必要时应搭建遮阳棚以避免高温,冬季施工必要时应搭建暖棚升温保温。 环境湿度不宜过大,空气相对湿度应小于80%,60%以下为适宜。恶劣天气下不宜施工。
4、混合配料 按照产品说明上的配比,准确称量各组分物料,置于不泄漏的准备进行搅拌的容器内。 将A组分(树脂等)、B组分(固化剂等)充分混合至均匀,此过程应用较高转速短时搅拌。加入C组分(填料骨料等),用低速大功率搅拌机将配合料混合均匀,用时不宜过长。
5、灌浆浇筑 灌浆时应从围好的模板一侧灌向另一侧或根据现场情况进行中心灌浆。灌浆平行距离较大时(**过1m)流动不利,可用推铲推挤或利用高位漏斗辅助灌浆。单次灌浆厚度应控制在20cm以下为宜。对高厚灌浆区应进行分次灌浆,在前灌浆凝胶之后方可进行后灌浆操作,若为单次螺栓孔灌浆则可一次进行。灌浆区域过大时(**过2m×2m),应视情形设置伸缩缝预留条。
高强无收缩环氧树脂灌浆料【水乳型】
★产品特点
1、高强早强:抗压、粘结等物理力学性能远优于普通水泥基灌浆料。
2、自流性:可填充全部空隙,满足设备二次灌浆的要求。
3、无收缩:保证设备与基础之间紧密接触,确保高精度的安装需要。
4、水乳环氧水泥基:环氧树脂与高品质水泥共同作用,耐久性强且符合绿色环保要求。
5、耐腐蚀性:可以承受酸、碱、盐、油脂等化学品长期接触腐蚀。
6、抗蠕变性:在恶劣物理工况下长期使用而无塑性变形,保证设备定位长期精确。
7、可用于潮湿基层,粘结力强。
★产品用途
1、用于压缩机、泵、冲压机、粉碎机、球磨机等高振动性设备的二次灌浆安装。
2、用于易受化学侵蚀的设备基础区域灌浆。
3、用于轨道基础,桥梁支撑座等受强压力区域灌浆。
4、用于锚栓钢筋植入及建筑结构混凝土补强加固。
性能指标范
2、膨胀率: 按照《GB119-88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
3、推荐参考用量:2000kg/m3
★施工工艺
一、表面预处理
接触CGM-100无收缩环氧树脂灌浆料的混凝土表面,须凿除其表面浮浆并露出坚实基层,保证灌浆面清洁,干燥,无油脂。混凝土接合面外边缘磨出25mm厚倒角边,以增大边缘处灌浆料与基础粘合面积;需要粘合的金属表面还应无锈蚀(达到sspc-sp6的光洁度要求)。
二、支 模
模板须坚实,搭接牢固,其内侧涂抹油脂、蜡或粘贴pvc胶带以便于脱模;为了便于倾倒及安装100mm以上。在模板内侧灌浆水平高度上钉25mm厚45度斜角木线条,避免浇筑体边缘应力集中。